解振华:协同推进降碳减污、扩绿增长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动力和基础

每经10月12日电(记者 张怀水)10月10日至12日,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(以下简称国合会)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在主题论坛现场注意到,围绕协力推进降碳减污和扩绿增长,与会嘉宾进行了广泛讨论。

国合会2024年年会开幕式现场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

国合会副主席解振华在发言中表示,协同推进降碳减污、扩绿增长,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动力和基础。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求全球温室气体的净排放要降至零,这不仅涉及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型,也包括工业、交通、建筑、农业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减排。达成这一目标,高度依赖低碳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。”

“对中国而言,虽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断提高,但受制于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,我们还需要煤电作为调节能源,一些工业和制造业仍无法自身实现零碳。”解振华进一步表示,必须考虑碳捕获技术,要聚焦持续支持变革性的低碳能源技术,特别是电力、可再生能源、核能、绿氢、工业和交通脱碳、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,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。

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,过去十年,中国在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。今后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,就需要对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等进行调整,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。

“举例来说,新能源汽车是绿色产品的代表,但在生产过程中,上游材料仍然面临降碳、脱碳的压力。”马军向记者表示,从上游分析,钢铁和铝的用量甚至在增加,如何实现降碳扩绿,需要变革性的技术。

国合会副主席、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沃森在发言中指出,挪威二氧化碳的碳价格覆盖了90%的排放,当地也支持新技术的发展。“我们有可再生能源、矿物质,这些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,缺失的资源必须走向循环经济,发展可再生能源。”

记者注意到,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的数据,当前正在示范或者原型阶段的技术预计将贡献2050年能源系统净零排放情景下35%的减排量,但仍有许多关键的技术还处于研发和实验阶段,尚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成熟度,面临技术瓶颈和市场接受度的挑战。